一起走进汉森股份智慧工厂, 透视滨江国控“4+模式”的实战应用
近日,汉森股份智慧工厂正式投入运营。活动现场,新北区副区长、滨开区党工委书记巢彬,滨开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春江街道党工委书记刘波,滨开区管委会副主任於国超,滨开区管委会副主任王淑婉,春江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办事处主任赵鹏霞,滨江国控主要负责人等现场参观。
滨江国控作为新北区产业载体建设的排头兵,竣工交付载体超60万平米,在建运营面积达120万平米。在产业园区的开发、建设与运营上,滨江国控始终秉持创新精神,不断探索与尝试,终于初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盘活存量+混合开发”、“定置+弹性出让”、“房东+股东”、“产业园+人才公寓”四大开发模式,简称“4+模式”。而汉森股份智慧工厂,正是这“4+模式”的生动体现与经典案例。
低效用地新生记:“盘活存量+混合开发”的实践
面对滨开区由原新北工业园转型升级而来的低效用地挑战,滨江国控以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和高效的执行力,迅速介入汉森机械新厂原址(原环保一路三号土地)的盘活工作。与汉森机械携手,于2022年共同成立常州森港科技服务有限公司,对该地块进行深度合作开发、重新规划,打造高标准厂房园区。通过定制厂房和先租后让的创新策略,滨江国控不仅让闲置土地焕发新生,更助力汉森机械实现了生产规模的跨越式扩张,助力其上市之路。
低效用地新生记:“盘活存量+混合开发”的实践
面对滨开区由原新北工业园转型升级而来的低效用地挑战,滨江国控以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和高效的执行力,迅速介入汉森机械新厂原址(原环保一路三号土地)的盘活工作。与汉森机械携手,于2022年共同成立常州森港科技服务有限公司,对该地块进行深度合作开发、重新规划,打造高标准厂房园区。通过定制厂房和先租后让的创新策略,滨江国控不仅让闲置土地焕发新生,更助力汉森机械实现了生产规模的跨越式扩张,助力其上市之路。
目前,汉森机械已将落料、钣金等生产前段工序迁移至新工厂。新厂房的地面承载能力显著增强,首层可承载8吨重物,二层2吨,行车承载能力达到2.5吨,完全契合半成品转运、运输及吊装等高难度需求。同时,定制化设计的厂房布局与空间规划,极大地优化了企业的生产流程,为汉森机械产能的扩张奠定了坚实基础。新厂房投运后,汉森机械的产能大幅提升,新增了7万台农业机具、园林机具及其配件的生产能力,预计全面达产后,将显著推动其营收收入实现规模增长。
此外,滨江国控在园区规划建设前期就前瞻性地考虑了厂房产权分割问题,为后续企业的厂房购买需求提供了弹性出让的灵活选择。
深度赋能企业成长:“房东+股东”的双重角色
滨江国控不仅注重产业园区的开发,还积极参与企业的成长与发展。在汉森案例中,滨江国控通过滨创一号基金实现对汉森机械的定向增发和财务投资,形成了“房东+股东”的深度发展模式。这种模式下,滨江国控在当好“房东”的同时,还根据企业的发展需求,不仅为企业提供优质的产业招商和的园区服务,还根据企业的发展需求提供各项增值服务,助力企业快速发展。
打造企业发展无忧环境:“产业园+人才公寓”的协同
滨江国控深知,企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人才的稳定供给与安居乐业。因此,在推动产业发展的同时,滨江国控积极承担社会责任,致力于解决企业员工的居住问题。不光解决企业生产载体的“优产”问题,还要考虑解决企业员工的“优居”问题。在区域内,滨江国控打造了春江百汇人才公寓,为蓝领工人提供了1254套温馨舒适的员工公寓;同时,还正在建设210套配置六恒系统的国际人才公寓,为高层次人才提供了高品质的居住环境。汉森机械当前有400名工人,这些人才公寓的配备,为企业的员工提供了更多样化的居住选择。
汉森股份智慧工厂的开业,是滨江国控“4+模式”成功实践的又一有力证明。与此同时,在滨江创智企业港和碳纤维及复合材料科创港项目中,滨江国控也已为翰昂、天宜上佳等企业进行了厂房定制,并根据企业需求进行了弹性出让。展望前路,滨江国控将继续秉持创新精神,深化并推广“4+模式”,为更多企业搭建高效、优质的发展舞台,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服务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