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奋进曲:前港后园 热火朝天
冬日长江畔,百舸争流千帆竞。常州港启凯德胜码头3号泊位,满载近8000吨精对苯二甲酸(PTA)的浩邦19号巨轮静静停靠,岸旁的作业区一派热火朝天。
新年伊始,常州启凯德胜港口物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启凯德胜”)率先吹响冲刺首季“开门红”的号角,展现了全年跑出“加速度”的热情与信心。“这轮货物是昨天下午到港的,我们今天早晨7点半就开始作业,后面货轮还会陆续到港,这也是今年的个‘大单’,更为2025年开了个好兆头。”启凯德胜生产作业管理人员杨陈说。
作为江苏省沿江港口重要的原材料、机器设备集散中转基地之一,常州港在“新能源之都”建设战略下,深挖潜力,全方位提升港口能级。2024年,滨开区管委会荣获江苏省物流业绿色发展奖,常州临港物流园亦入选省级示范物流园区,枢纽效应强劲释放。
“面对船舶大型化趋势,去年我们对码头进行了升等改造,码头靠泊能力从5000吨级升等到1万吨级。”启凯德胜总经理黄兴跃介绍说,升等改造不仅提升了港口形象,也提高了码头的利用效率,通过“公转水”、“路转水”的高效衔接,为当地企业降低了物流成本,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面对市场挑战,特别是房地产市场波动导致的港口到达量下滑,常州滨江国有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滨江国控”)积极应变,探索“前港后园”供应链战略及“港口+仓储+供应链贸易”的新模式,助力旗下供应链板块业务转型升级。
所谓“前港后园”,“前港”负责货物装卸、运输中转,服务经济(延伸服务);“后园”则进行加工、制造、仓储物流,利用港口便利降物流成本、提竞争力。这一模式不仅促进了产业升级,还大幅提升了物流效率,增强了区域竞争力,为经济的持续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滨开区德胜港码头作为前沿,保障“前港”功能发挥,与此同时,位于码头腹地的滨开区产业载体建设项目,作为“后园”的重要组成部分,正致力于打造一个集仓储、加工、制造、物流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产业园区。
通过不断深化“前港后园”模式的实施,滨江国控正稳步构建起一个以港口为依托、产业园区为支撑,具备强大综合竞争力的区域产业生态新格局。
为了对接服务需求,滨江国控供应链板块主动调研、挖掘需求。2024年5月,玉龙库正式投入运营。作为复合材料玻纤原料的前置仓库,它不仅显著提升了供应链效率,还成功帮助原材料企业降低了200元/吨的市场价格。
与此同时,紧临德胜港码头,滨江国控投资的常州德胜临港(滨江物流)产业园项目正如火如荼地建设中。项目总投资约2亿元,于2024年年初启动建设。目前,5栋单体建筑已拔地而起,预计今年上半年实现交付。作为滨开区在建体量的丙二类仓库,滨江物流产业园总建筑面积约6.5万方,仓储容量约5万吨,致力于打造成为滨开区大宗商品仓储物流基地和产业链供应链组织基地。通过高标准建设和全供应链服务,满足企业需求,促进货物集散,惠及泰兴、江阴、丹阳等周边区域。“未来,这里还将打造数字化平台,实现货物全流程管理,并发展‘光储充’经济,构建近零碳仓储物流园。”滨江国控供应链板块业务主要负责人邱侃说。
此外,滨江国控还在着手构建滨开区新材料产业园的备品备件库,以惠及该区的46家化工新材料企业。这个备品备件库将设立信息共享平台,为技术密集、检维修需求频繁及化工原料使用高频低量的企业提供冗余管理支持。通过引入“中央厨房式”的管理模式,优化仓储及代采流程,旨在降低成本、加速资源对接、助力企业发展。同时,信息共享平台的建立将进一步拉近园区内企业间的距离,促进彼此间的紧密合作。
近年来,常州滨江物流园深入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将绿色低碳贯穿港口规划、建设、运营全过程,通过数字化应用、技术创新等先进措施,园区在节能降耗、绿色低碳,以及企业降本增效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2024年常州临港物流园预计实现营收122亿元,同比增长15.6%,3家普货码头预计完成货物吞吐量3920万吨,同比增长9.7%,集装箱吞吐量38万标准箱,同比增长35.4%。这些数据充分展示了常州沿江区域“前港后园”模式的强大生命力和广阔发展前景。(集团综合管理部 张敬怡)